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玉波 通讯员 吴晓旭股票配资中心网站
“时刻准备着!因为接下来的每一刻都可能奔赴灾区抢险救援。”这不仅是誓言,更是赤峰市劳动模范、平庄煤业救护大队二中队一小队小队长郭海峰13年应急救援生涯的真实写照。
1985年出生的郭海峰,2009年加入应急救援队伍。作为一名党员,他始终以“勤学不辍、钻研不懈”的态度提升自我,以“吃苦耐劳、英勇顽强”的品格直面挑战,用精湛技艺与无畏勇气在抢险救援一线守护生命安全。
从冲锋在前的救援尖兵到班组管理的行家里手,郭海峰用实干书写着新时代应急救援战士的使命与担当,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技术能手、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、平庄煤业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,并在2020年“中国梦・劳动美”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电焊工第三名。
刚进入应急救援队伍时,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岗位,让郭海峰深刻认识到专业知识、精湛技能与强健体魄对于一名救护队员的重要性。5000米越野跑、4.5米爬绳、18次引体向上、100个检力器练习,千米负重跑搭配万米耐力训练……郭海峰的训练强度远超常人,完成集体训练后,他经常主动加练,双手因爬绳磨出层层老茧,双脚在跑步中血泡破裂又结痂,他却从未喊过一声苦。别人练一次,他练十次,反复拆装仪器几百遍,只为了提高一两秒的操作速度,直到肌肉形成条件反射。业余时间,他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》《矿山救护规程》等资料手抄成册,利用碎片时间记忆;休息时则在脑中反复分解、体会每一个训练项目、每一个动作要领和操作细节,反思总结自己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。
他常说:“训练时对自己狠一点,救援时才能多一分胜算。”自入队起,他便以“追求卓越”为信条,潜心钻研装备原理,强化救援技能,科学提升训练强度,总结实战经验,将热血与汗水融入每一次训练、每一项任务中。
经过实践,郭海峰探索总结出了一套“加减乘除”训练法。加,拓展学习边界,将法律法规、消防知识纳入日常培训,构建复合型知识体系;减,推行人性化管理,帮助队员卸下思想包袱,减少因紧张导致的操作失误;乘,量化训练标准,每日任务量达到考核要求的1.5倍,强化肌肉记忆与应急反应;除,建立激励机制,将训练达标分数与绩效考核挂钩,激发团队战斗力。此外,他还深耕救护装备技术,独创“正压呼吸器故障快速排查法”和“苏生器快速接头更换法”,将关键设备的故障处理时间缩短百分之四十,在救援现场为生命抢出 “黄金时间”。这份坚持与执着使他体能和业务成绩突飞猛进,迅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救援标兵。
训练场上千百次的磨砺,铸就了郭海峰实战中临危不乱的底气。作为平庄煤业救护大队的排头兵,他始终冲锋在抢险救援最前沿。2016年12月3日某矿业特大瓦斯爆炸事故中,正在休假的郭海峰第一时间响应,火速带队奔赴灾区。面对随时可能二次爆炸的高危环境,他冷静指挥,连续奋战10余小时,徒步侦查千余米,成功营救5名遇险矿工,搜寻出32名遇难者,为完成任务作出突出贡献。2024年5月24日,某矿业发生采空区坍塌,4名勘测人员被困。郭海峰带队赶赴现场,面对二次坍塌风险,他身先士卒深入核心区搜寻。在持续14天的救援中,他不仅承担搜救重任,还统筹部署边坡监测、风险预警等工作,成功排除次生灾害隐患,出色完成了搜救任务。从瓦斯爆炸的险区到坍塌现场的危境,郭海峰将“时刻准备着!”的誓言刻进了每一寸救援服,成为矿山救援领域的标杆。
面对应急救援向机械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转变的新要求,郭海峰刻苦钻研,认真研读专业书籍、操作规程,逐步成为队内公认的“业务通”和“多面手”。他主导的“KJ30矿用灾区无线通信系统”通过矿井监测线路与卫星通讯双链路传输,实现灾区画面向井上指挥部及国家救援中心的实时回传,在全国区域矿山应急救援演练通讯指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针对二氧化碳灭火装置,他带领班组创新多通道灌注工艺,将灌注时间缩短30%-50%,实战中提升数倍效率,为企业降低较大经济成本,获平庄煤业“五小攻关”二等奖。
如今的郭海峰股票配资中心网站,是手握创新工艺的技术尖兵,是带出“零事故”标杆小队的班组管理能手,更是在危急时刻用专业托起生命的“矿工守护神”。他时刻以饱满的状态履行应急管理职责使命,为企业安全高效发展贡献力量。
涵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